本报记者历时三个月深入徐汇区、静安区8个历史风貌保护项目现场,采访居民代表、建筑专家、开发商和政府官员共计63人,收集改造前后对比数据428组,结合国际城市更新案例比较,揭示上海在超大城市更新中探索出的"微更新"模式。

(主笔记者 周海韵)清晨7点,武康路某咖啡馆的店主正在擦拭百年老建筑的钢窗;上午10点,陕西北路"荣宅"的导览员为游客讲解彩色玻璃的修复工艺;下午3点,巨鹿路某设计师工作室里,年轻人正在改造老洋房的阁楼空间;晚上8点,新式里弄的居民们在共享厨房交流厨艺。这四个日常场景,折射出上海历史街区活化利用的多元可能。
---
第一章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术
1.1 分级保护体系
• 一类保护建筑(原真性要求95%以上)
• 二类改善建筑(外观保留率不低于80%)
• 三类更新建筑(允许结构性改造)
1.2 技术创新
• 三维扫描建档(完成率100%)
• 传统工艺复原(匠人工作室12家)
• 隐蔽工程现代化(达标率92%)
上海私人外卖工作室联系方式
---
第二章 社区参与新模式
2.1 协商机制
• 住户听证会(平均召开5.8次/项目)
• 设计师驻村(累计服务时长超2万小时)
• 改造方案公示(采纳居民意见率43%)
2.2 功能复合
• 居住功能保留(原住民回迁率68%)
• 文创空间植入(新增就业岗位3200个)
• 便民设施升级(满意度达91%)
上海品茶网
---
第三章 可持续运营探索
3.1 资金平衡
• 开发权转移(筹措资金47亿元)
• 长期收益分成(协议期平均20年)
• 公益基金参与(占比达35%)
3.2 文化延续
• 口述史记录(采集时长超800小时)
• 社区博物馆(建成9处)
• 非遗工作坊(年活动量超200场)
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
---
第四章 面临的挑战
4.1 现实困境
• 产权复杂(平均每栋涉及6.7个权利人)
• 成本攀升(较2015年上涨215%)
• 技术标准缺失(待制定规范28项)
4.2 未来方向
• 数字孪生应用(试点项目3个)
• 社区基金模式(已在2个街区试行)
• 国际经验本土化(引进技术12项)
(本文部分数据引自《上海城市更新年度报告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