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沪苏浙皖九大城市,记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对长三角区域的带动作用


(科技首席记者 陈远 上海报道)清晨的张江科学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科研人员正在测试新研发的阿尔茨海默症靶向药;而100公里外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来自上海的创业团队已开始调试生产线。这种"上海研发+周边制造"的协同模式,正在长三角科创圈层中加速复制。

上海市科委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258亿元,其中向长三角输出技术占比提升至43%。在松江G60科创云廊,记者看到来自合肥的量子通信、杭州的人工智能等跨区域项目在此设立联合实验室。"我们形成了'上海策源+长三角转化'的创新链条。"云廊运营负责人表示。
阿拉爱上海
产业集群呈现梯度布局。记者调研发现,上海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无锡的芯片制造、绍兴的封装测试已形成完整产业链;而嘉定的汽车研发中心正带动太仓、宁波的零部件产业集群升级。据统计,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已达287项,涉及经费超百亿元。
上海贵人论坛
成果转化机制持续创新。在临港新片区,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实现专利"一日挂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疗器械创新,通过上海联影医疗实现产业化。"以前技术‘睡’在实验室,现在长三角有了‘叫醒服务’。"一位科研人员调侃道。
上海喝茶群vx
人才流动构建创新网络。南京东路的长三角人才服务中心里,电子屏实时显示区域人才流动数据。杭州某生物科技公司的CTO告诉记者:"我们团队三分之一的专家来自上海,周末乘高铁通勤就像坐公交车。"

夜幕降临,从佘山天文台俯瞰,G60高速上的车流与科创园区灯火交相辉映。正如长三角办负责人所言:"上海如同创新的恒星,正与周边城市共同构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科创星系。"(全文约35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