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历时四个月走访上海及苏州、嘉兴、南通等周边城市,采集政府部门、企业和社区的一手资料,通过详实数据和典型案例,全面呈现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区域协同发展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向制度创新深化的转型历程。


(本报长三角报道组 张明)清晨7点15分,昆山花桥的工程师李文刷上海社保卡乘坐11号线前往浦东金桥上班;同一时刻,太仓生物医药园的科研人员正与上海张江实验室共享实验数据;而嘉兴平湖的蔬菜基地里,贴着"长三角农产品溯源二维码"的有机蔬菜正通过冷链专线发往上海各大商超......这些跨越行政边界的日常场景,勾勒出上海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生动图景。

■ 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 联合实验室达87家(年研发投入超200亿)
• 技术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年增速28%)
• 科技人才流动率提升至39%
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 • 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机制全覆盖

■ 生态治理三大突破"
√ 太湖流域水质实时监测(数据共享平台)
√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优良天数比例提升15%)
上海贵人论坛 √ 固废协同处理体系(年处置量突破300万吨)

■ 民生共享创新举措"
✓ 医保异地结算全覆盖(累计服务超千万人次)
✓ 公积金互认贷款(发放金额达350亿元)
上海品茶网 ✓ 电子证照互认扩展至189项

国家发改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司司长王强表示:"上海都市圈正在形成'创新共推、生态共保、民生共享'的新发展格局,其以制度创新突破行政壁垒的实践,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数据来源于《2025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