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历时一年跟踪调研黄浦江两岸45公里、苏州河两岸42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工程,走访沿线21个街镇社区,采访规划专家、建设者、市民代表等283人次,结合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完成这份关于城市滨水空间治理的里程碑式调查。


【城市发展首席记者 周明远】清晨6点,杨浦滨江的跑步者在百年工业遗迹间穿梭;上午10点,徐汇滨江美术馆群迎来首批艺术爱好者;傍晚7点,虹口北外滩的亲子家庭在彩虹桥上欣赏陆家嘴灯光秀;深夜10点,长宁苏州河畔的咖啡馆依然坐着年轻创业者——这些日常画面,勾勒出上海滨水岸线从生产性空间向生活性空间转型的生动图谱。

■ 2025年关键数据】
√ 贯通岸线总长度:87公里
√ 新增公共绿地:286公顷
√ 滨水商业体量:同比增长52%
√ 日均客流量:突破120万人次

■ 三大空间革命】
上海夜网论坛 1. 功能重构:
-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率达91%
- 文化设施密度提升3.6倍
- 体育场地面积新增58万㎡

2. 交通革新:
√ 慢行系统完整度100%
√ 水上巴士航线拓展至6条
上海品茶网 √ 无障碍设施覆盖率98%

3. 治理创新:
- "滨水联席办"跨部门协调机制
- 市民巡访团常态化监督
- 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

■ 典型案例】
上海品茶工作室 【案例1】杨浦滨江南段
保留8处历史建筑群,植入博览、科创功能,获"世界城市滨水空间杰出奖"。

【案例2】苏州河华政段
打开百年校园围墙,打造"一带十景",成为市民文化客厅。

■ 专家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研究院李教授指出:"上海滨水空间改造创造了工业遗产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的'中国方案',其核心经验在于坚持'还江于民'的初心与精细化治理的结合。"

(数据来源:上海市住建委《2025年"一江一河"发展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