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访上海多家特色文化会所,记录这些场所如何从传统商务接待转型为文化艺术空间,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新地标。

(首席记者 林悦)在外滩27号的"罗斯福艺术会所",一场别开生面的爵士乐演出正在进行。与众不同的是,观众席中既有商务人士,也有艺术院校学生。"我们取消了最低消费,"负责人陈明介绍,"但增设了每月艺术沙龙。"
这种转型正在重塑上海会所经济格局。市文旅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海高端会所中"文化+"模式占比达63%,较去年增长28%。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静安寺商圈的"雍福会",这个曾经的商务会所如今变身为海派文化展示空间,收藏着300多件老上海艺术品。
上海夜生活论坛
"会所应该是城市文化的容器。"在思南公馆区域的"文学客厅",记者见到了创始人周雯。这个由老洋房改造的空间,每周举办作家见面会和读书会,会员中文学爱好者占七成。更特别的是他们的"文字密室",参与者需要通过解谜游戏寻找藏在建筑中的文学彩蛋。
上海喝茶群vx
艺术融合创造新体验。记者在浦东"云端艺廊"看到,这个位于58层的高空会所正在举办数字艺术展。通过AR技术,传统的油画作品可以与观众互动。"我们签约了12位新锐艺术家,"策展人李娜说,"会所成为他们的首个商业展示平台。"
上海喝茶服务vx
教育功能也在拓展。长宁区的"茶语书院"每月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从古琴演奏到茶道研习。"没想到在会所学插花,"金融从业者王女士告诉记者,"比商务应酬有意义多了。"
从新天地的时尚沙龙到徐汇滨江的实验剧场,上海高端会所的这场"文化革命",正在重新定义都市精英的社交方式。(完)